2013-11-26
天下雜誌
536期 文/洪蘭
去山地服務,晚上與學生聊天時,他們說做台灣的學生很痛苦,光是功課好還不夠,還要考第一名才算數。
一個現在已是醫生的志工說:當年讀醫學院時,每次考試都緊張到瀉肚子,只能坐門邊的位置,好跑廁所,因為班上的同學都是全台各校的第一名,他怕無顏見江東父老。
2013-11-26
天下雜誌
536期 文/洪蘭
去山地服務,晚上與學生聊天時,他們說做台灣的學生很痛苦,光是功課好還不夠,還要考第一名才算數。
一個現在已是醫生的志工說:當年讀醫學院時,每次考試都緊張到瀉肚子,只能坐門邊的位置,好跑廁所,因為班上的同學都是全台各校的第一名,他怕無顏見江東父老。
近年來的主流雜誌都非常喜歡宣導一個概念,「人應該要做自己有興趣的事情才會成功」。當然,我們的確看到許多成功者都是從年輕時就不斷做自己有興趣的事情,例如過世三年影響力絲毫不減的賈伯斯,更是促使許多人積極實踐自我意識的經典勵志故事。然而,包含賈伯斯在內的成功夢想家們,事實上是一種生存者偏差(survivorship bias);我們只看得見成功的人,卻忽略了失敗的人也可能有完全一樣的特質或者行為傾向。
基本上,多數為了追求興趣而轉換跑道者,最後都慘遭失敗。我們常遇到身邊有25到30歲左右的年輕人,突然辭職去做跟自己過去學歷以及當下工作完全無關的事情,然後說「那是我的興趣,我想去試試看」。然而「嘗試興趣」應該是大學時期就該做的事,萬一真的在出社會之後才遇到心頭好,那應該也得逐步增加自己投注在這件事情上的時間,而不是立刻辭職。說穿了,如果連把生活中多餘的時間放在這件事情上面都做不到,那麼辭職之後真的能持續保持「興趣」嗎?太多追尋的本質都是逃避,嘴裡說著夢想,下意識卻只是想著如何躲開當下的壓力。這也就是我們很容易看到很多人總在不同的「興趣」之間轉換游移,三、四年過去卻仍一事無成。
我們鼓勵把熱情當工作,不鼓勵把興趣當工作。興趣跟熱情一開始的樣子很像,但隨著時間經過,興趣會逐漸消散,熱情卻讓人樂此不疲。這是因為,興趣追求的是短暫的放鬆與快樂,但熱情卻混雜了高強度的好奇心、成就感、自信、自尊或者社會認同等更多長期行為動機,這些因子在交互作用下甚至還會互相強化。重點是,越強的熱情會帶來越多努力。
因此「嘗試興趣」應該是一種強度測試。停留「興趣」階段自然愉悅放鬆,但當頻率增加、強度增加、自我要求提升之後,任何事情都會開始變得「不有趣」。例如開咖啡廳是上班族創業目標排行第一位的選項,但多數人真的是想提供更好的餐點以及更好的服務嗎?其實,多數人只是喜歡「在自己喜歡的咖啡廳悠悠閒閒坐著還可以順便賺錢」這件事情──這就是標準只停留在興趣,而沒有提升到熱情的境界。真正的咖啡店主,是能在日復一日單調的備料、作帳、管理中都能不改其志的人。換言之,如果一個人只是因為還沒真正達到高強度的要求而覺得「我對某件事情似乎有點興趣」,那麼也就永遠可能只是「興趣」。
反過來看,既然現在有興趣的事情可能因為現實的考驗而變得沒興趣,那麼現在沒興趣的事情以後也可能變得有趣。雖然這個說法聽起來很違反直覺,但我們不妨思考一下,當一個人開始能從「完成事物」得到成就感時,就進入了現實回饋與精神動機都越來越強的正向循環──而這當然是「有趣」的事情。別忘了,許多能把吃苦當作吃補、對於一件事情充滿熱情的人口中說的「興趣」,其實根本不只是興趣,而是日復一日的努力。這又回到了「一萬個小時定律」的結論:戲棚下站久了就是你的。
倫敦星級餐廳「常春藤」(The Ivy)領檯主管裴爾(F.Peire)曾道出讓人討厭的8大奧客行徑。
台灣餐飲服務人員眼中的奧客又是如何?
雖說餐飲服務業要以客為尊,不過顧客也並非永遠都是對的,服務生表面雖然客氣,
心中卻有一份黑名單,多家不願具名的餐飲業者提供資料,讓大家檢視自己算不算得上奧客。
今天行政又推薦了一個素質不錯的女士劉小姐,到我辦公室面試,我掃了一眼她的履歷,就看透她了,不過還是讓她敘述了一下,她一直做售樓員,4年換了3個項目,中間休息了一年,現年28歲,來到我們公司,希望繼續在項目上干接待客戶的工作。
我們公司招聘的人員,歸納起來有三類,一類是物業顧問,是所謂行銷的,一類是項目銷售,是坐銷的,第三類是行政文員類。
我每次都會讓面試的女士挑,往往她們願意幹行政,其次是坐銷,實在挑行銷的寥寥無幾。即使我告訴她們物業顧問底薪最高,還有提成,未來還能當經理,轉到行政部或項目部是很easy的事,她們仍然不會改變他們的選擇。
我是台灣人,土生土長,不管國際怎麼看我們,是否承認我們的存在,我都以身為台灣人為榮,不需要任何理由,只因為這是一塊孕育我長大的土地,是我的國家。
我們不僅有過淹腳目的錢,更曾在國際舞台上有過極高的經濟成就,不過那時的輝煌,是偉大領導者的視野與格局換來的,是真正的創造價值而擁有的;可如今我們的產業,我們的薪資,我們的生活,卻已經佝僂到令人感到可悲的窘境。
Cost-down思維是產業唯一獲取訂單的手段,進而導引至勞工薪資水平無法增加。有人說,這是大陸崛起所產生的影響,因為世界製造工廠在大陸,而台商想要有競爭力,於是移往大陸去設廠,相較之下台灣的勞動成本過高,為了維持一定的產品成本控管,於是產生近似的薪資結構。
但在我來看,大陸崛起固然是一個重要的因素,然而會產生這一切問題的根源,是由於「台灣人的投機心態」所導致的惡果。
我的父親來自嘉義,在一個樸實的環境中成長。雖然他年輕時就到北部工作和定居,但是每年一定會回故鄉好幾趟。嘉義的一切對他來說,一點也不陌生。
在功利主義的商業環境這麼多年,他沒有忘記物質貧乏的成長過程所培養的美德。所以他既能解讀商場上的商業行為,也能看到一般短視商人看不到的企業文化與價值。
這是他所經歷的真實故事。
在嘉義市民生北路上一間銀行的騎樓,有一個賣仙草冰的小販。小攤子加上幾張凳子,這個簡陋的仙草冰營業超過80年時間,已經傳承到第三代。這一碗仙草冰,也是我父親幼年時期和鄰居的共同記憶。
某一次到嘉義出差的機會,他經過這個仙草冰攤販的騎樓,只見老闆一個人坐在凳子上,旁邊卻沒有攤子。
從訂便當開始,學會「不要什麼」
「我滿心覺得可以創作劇本,寫豬哥亮演我的短劇,」陳玉珊還記得剛入行時滿懷憧憬的心情。
但實際上,她卻被當作小妹看待,天天負責訂便當、寫大字報。而且節目常拖到下午3點才開錄,她該做的事情早上早就做完,渴望多學點東西卻總是沒事做,薪水也只有少少的15,000元,「還要再給家裡5,000元。」
當時家住三峽的她,光是到位在台北市區的公司上班,就要換機車、火車、公車3種交通工具,有時太晚下班沒火車搭,還得花600元坐計程車回去。某天深夜,她甚至得請司機半路停在銀行邊,拿著信用卡去預借現金,才有辦法付計程車費。
都做到這種地步,日復一日還是重複著沒效率和貧乏的工作內容,一度讓她懷疑:放棄和同學一起去考插大,是不是錯了?加上她的不滿常寫在臉上,更被主管否定:「這人不能用,叫她拉cable會擺臭臉。」
「鼎泰豐炒飯加醬油多50元」的議題引發一陣討論。庶民角度出發的「只是醬油多50元太貴論」,現在看來幾乎被知識份子的「專業技術有價論」車爆了,我基本上還算認同後者的說法。我不清楚鼎泰豐的定價策略,但我猜想可能也沒那麼細緻(考量到師傅技藝)吧:說不定只是主事者認為多「50元」看起來比較有鼎泰豐式的「往上跳一格」的感覺,就像加魯蛋、大碗多10元,就是一般麵店當前「往上跳一格」的感覺。
最近我第一次吃到吳寶春技術指導的酒釀桂圓麵包,雖然只有一小塊,但我認為其價格算有道理。我也很快就聽到一同分食者「(材料)成本不到10元吧」的評論。這樣的麵包材料成本當然不只10元,他們顯然是因為不下廚而「不知米價」。他們在討論中也展現出一種素樸的、有點馬克思味道的觀點:材料費、水電瓦斯、工資、房租,往上加個一點點利潤,才是合理價格。
那一個麵包的價格,三百五的樣子。鼎泰豐的炒飯加醬油,兩百五的樣子。大學教授的課本薄一點,打個折,也是這種價格。但很少有人會這樣質疑:「紙的成本才三四十、了不起五六十,為什麼賣那麼貴?」多數人認為課本的定價不能只看紙,而是要考量其中的「知識技藝」。那是做為「手藝人」的大學教授之技術成果,我們基於對其技藝的尊重,「應該」接納這樣的定價。
這是種「道德美學」價值觀:我們認為「應該」的價格,不是市場機制產生的價格,而是一種服從組織尊卑體制的價格。我們就是尊敬某些手藝人,不經成本分析就覺得那昂貴是合理的。但我們也瞧不起某些手藝人,認為他們是低下的,他們的手藝價值可以被忽略,其價格必須經過完整的成本分析批判。
食物方面的手藝人一再陷入這種困境,不論他們多有成就,拿了幾個世界冠軍,米其林有幾星,在台灣人的眼中,他們還是「應該」只拿「工資」而不是「知識技藝展演費」。我們號稱是最熱愛美食的文化,卻也習慣作賤美食手藝人。
那時候,我只是覺得很納悶,當美國的平民美食都能發展成像是麥當勞這樣的全球性大企業,難道我們台灣的平民美食,就只能維持一碗25元的路邊攤形象嗎?如果鬍鬚張的確很用心在發展自己的企業,制定標準作業流程,讓美食可以大規模量產,即使成本比較高,難道我們不應該去支持這樣認真的企業?
今年十月,鼎泰豐決定,如果炒飯要加醬油,要加收50元,中國時報對此進行分析,加醬料的成本不過1.3元,怎麼可以收到40倍?而多數民眾一看也覺得不合理,加點醬油怎麼收費高到可以買下一個便當?
就在吵雜的討論聲中,偶然看到朋友分享一篇作家何穎怡在2007年所寫的文章,將鼎泰豐隱藏版的醬油蛋炒飯寫得相當吸引人,讓我也興起一股衝動,就算貴又如何?如果真能品嚐到絕世美食,我錢也付得心甘情願。況且兩百元左右的一盤蛋炒飯,並沒有像是一碗上萬元的牛肉麵,貴到我連嘗試的意願都沒有。
只是,沒想到在壓力之下,鼎泰豐的決定卻是以後不再接受加料的要求,只賣原味的炒飯,讓我坐在電腦前面感受到還沒品嚐過的美食就此在世界上消失的惆悵。
〔自由時報記者花孟璟/花蓮報導〕一百多年前在奇萊平原上稱雄,撒奇萊雅族在清光緒四年的加禮宛事件,與聯合抗清的噶瑪蘭族、撒奇萊雅族慘遭鎮壓,族人四散、隱身在阿美族部落生活,最近十年恢復傳統祭典「火神祭」,昨在花蓮撒固兒部落祭祀廣場盛大舉辦。
火神祭昨傍晚日落後,部落耆老黃金文擔任主祭,穿著紅、綠、黑、藍、白衣使者點燃火把,模擬當年清兵與部落族人交戰,部落慘遭焚毀場景,祭典最後把豐盛供品送入祭屋,以火燒屋,代表部落將從烈火中重生。
在加禮宛事件前,是北花蓮奇萊平原最大族,漢人勢力進入東部之後,原居蘭陽平原的噶瑪蘭族也被迫往南遷到花蓮,兩族人不滿漢人剝削、侵佔田地,攻擊漢人商賈及軍營,清光緒四年的加禮宛事件,二族慘遭滅族,倖存族人逃往縱谷、東海岸隱入阿美族部落。
九十六年撒奇萊雅族證明成為原住民第十三族,部落耆老決定把當年慘被清兵凌遲頭目古穆‧巴力克夫妻為「火神」,並舉辦火神祭,在祭典中重現清兵火攻部落場景,最後把供品放進主祭屋中,連祭屋全部燒掉,要把祖靈送回天上。
耆老黃金文說,撒族有身分登記者僅有七百八十七人,過去五年來一直是全國人數最少的原住民族,直到最近才超越邵族,成全國第二小的族,也希望若還有阿美族身分,尚未登記回撒族者盡早回歸。
10 月到,除了迎接雙十連假以外,大部分捧油都還知道,老美老加會在 10、11 月過感恩節。
可是你知道嗎?我們台灣人,也有正港的台版感恩節喔,而且還剛剛被我們偉大的祖國台灣,列為國家級的「國定重要民俗」呢
它就是西拉雅族的「夜祭」!
每年的農曆九月初四、初五(今年是國曆的 10/8、10/9),就是台南吉貝耍部落(Kabua-Sua)的夜祭了。
而今年我們的文化部,剛好在吉貝耍夜祭前夕將其列名為「國定重要民俗」,格外有意義!
地方中心/綜合報導
知名大廚阿基師經常現身許多講座,除了講述自己的料理經驗外,更常分享做人處事的道理,在29日一場講座中,他指出,現今社會之所以紛亂不安,是因為許多人「錢比修養多」,因此,他鼓勵大家成為一個「修養比錢多」的人。
嘉義市文化局29日邀請阿基師參加「名人在嘉」講座,希望他能分享自己成功的經驗,如何能從默默無名的小廚師,最終一躍成為家喻戶曉的頂級名廚,而阿基師除了說明他的奮鬥歷程,還點出對現今社會的看法,以及他突破逆境的333法則。
阿基師表示,現代社會如此多的亂象,肇因於很多人「錢比修養多」,他鼓勵大家要多看書、多思考,當一個「修養比錢多」的人,才會真正幸福快樂。他也分享自己突破逆境、掌握人生機遇的333法則:3忠(忠於老闆、忠於顧客、忠於自己的專業)、3耐(耐心、耐性、耐力)、3實(誠實、務實、踏實)。
阿基師還說,老天爺給的是考驗還是機會,端看人如何去面對,例如,2003年因為SARS,大飯店面臨住房與用餐率低落的窘境,許多大飯店幾乎都以裁員來因應,但他在逆境中推出「五星級大飯店賣便當」的首例,不只解決了可能裁員的困境,更創下700萬元的營業額,蔚為風潮。
你總是對閱讀充滿興趣、喜歡安靜大過於喧鬧;總是被說不夠活潑,過於內向嗎?總是因為文靜不說話,而被說沒有主見、沒有自信?今天,講者Susan Cain將告訴內向者「內向的力量」,無需害怕,無需刻意交際,做你自己,你並不會失去什麼!
Susan Cain說,以前總是有旁人告訴她:「安靜內向,不是一般人應該有的表現,妳應該更活潑外向一點。」但是Susan Cain的直覺卻知道,內向是她最自然、最真實的自我表現,不過,她卻寧可聽信商場、職場上的交際道理,讓自己成為華爾街律師,常去熱門的酒吧應酬歡樂,即便骨子裡,她最想要的是平靜地與朋友吃頓飯,在家裡舒適地用筆電好好的工作,當個稱職的「作家」,Susan Cain下意識做的這些舉動,實質的背離她個性的選擇,而她卻有好長段的時間渾然不覺。
很多內向者的這些舉動,也許是想印證:個性中是俱備「有能力」、「不無聊」、「風趣」等特質,但其實,內向者的這些舉動,影響到的不只是他個人「不能做自己」的損失,更是影響到我們的同僚,造成社會群眾的部分損失。聽起來也許嚴重,但正因為他們並沒有發揮內在的領導力與創造力,而建立了崗位的錯位。某些時候,良好的口才與內斂的專長,相較而言內斂的專長力量,將勝過「出一張嘴」。
世上有1/3至一半的人口是偏內向的,1/3是將近一半的數量!也就是說,每兩、三人中就有一個內向人口,就算你本身是外向的,你的同事、你的另一半和你的小孩,還有你擦身而過的人們,都有可能是「被逼迫」外向、訓練口才、活潑的隱性受害者!這種深植於社會中的慣性,卻總在我們還不會說話時,就已被此思想內化。
為了更加明白這個偏見,我們必瞭解什麼是「內向」。
財經中心/綜合報導
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嚴長壽30日受邀至教育部演講,談到在網路上看到很多年輕人抱怨,薪水太少只給2、3萬,而寧願在家待業,批評這樣傲慢、自負的態度,根本沒有心要找工作,「怎麼會有未來?」
嚴長壽昨天應邀在教育部部務會議上演講「我的台灣想像」,談到媒體最近報導企業找不到人才,但在網上看到的回應,不但沒有網友表示不在乎待遇,若有機會的話會加強自己等,反而多半是「去死好了,薪水只給2、3萬,期待我做什麼?」的言論。
嚴長壽直言,如果年輕人都用這種傲慢、自負,根本沒有心要找到工作的態度,人生怎麼會有未來?如果是自己,絕對「不會停一天」,即使初期沒有薪水可領,也會努力爭取工作機會。
嚴長壽還進一步指出,先前看到朋友的小孩,讀完碩士卻在家待業,對此感到不可思議。他以自己的基金會為例,有些年輕人前半年是不拿錢的,但看到他們在做了3至6個月後仍有耐心、熱忱,就會認定是終身可以雇用的伙伴,而願意給予機會。
〔自由時報記者洪美秀/竹市報導〕新竹市府承辦今年度國慶煙火昨天召開籌備會議,主題訂為「國慶煙火綻風城」,當天會在新竹漁港外海施放,會用三艘平底船將煙彈載到外海七百公尺遠處進行高空施放,預估當天將湧入卅萬人,市府也規畫邀請伍佰、謝金燕及蘇打綠等歌手在主場地表演。
市府城市行銷處長陳進來說,國慶煙火首次到新竹市施放,主場地已規劃在新竹漁港,目前規劃主場地在南寮遊客服務中心及貝殼公園附近,會架設觀賞區及主舞台,粗估當天會湧入卅萬人,市府已在舊港旁十二公頃浮覆地規劃為停車場,並設有美食區、表演區,接駁區,當天民眾白天就可攜家帶眷到新竹漁港遊玩,可騎單車、看夕陽、啖海鮮及看表演,晚間就可找適當位置觀賞國慶煙火。
將以高空煙火為主
陳進來也提到,今年國慶煙火施放地在新竹漁港外海,會由三艘平底船將煙彈載到外海七百公尺遠的安全距離施放,並以高空煙火為主,且為防止可能的東北季風造成煙霧,市府也在主場地兩側擺大型檔風板,隔絕煙霧。
此外,市府也規劃多處接駁專車區,接駁車會設在新竹火車站及世博台灣館等地,提供民眾搭接駁車前往觀賞的選擇,至於九月廿八日及十月五日在關埔二期和海山漁港的國慶煙火系列活動,也找到贊助施放煙火的民間單位,另台灣菸酒公司及台灣肥料和多家建設公司也贊助捐款支持藝文活動,總經費為一千六百五十萬元,市府已展開相關發包作業,會在適當時機曝光,炒熱國慶煙火活動。
中國時報【胡清暉╱台北報導】
「爹寶」、「媽寶」學生愈來愈多,引發台大校務主管感慨,被網友稱為「機車教授」的政大法律系副教授劉宏恩前天也在臉書宣布,不歡迎「媽寶」、「爹寶」來修課。他並直言,「大學」是給想當「大人」的人念的,不想轉大人的同學,麻煩回去念中小學。
各大學陸續開學,台大、政大上周六舉辦新生日及親師座談,台大學務長陳聰富表示,「媽寶」學生愈來愈多,大一新生搬進宿舍,常看到爸媽滿頭大汗提著行李箱,孩子卻低頭玩手機,讓人無奈。
劉宏恩這學期在政大開「法律倫理」、「法律服務」,看到媒體報導後,立即在臉書上宣布,不歡迎「媽寶」、「爹寶」來修課。
劉宏恩說,他在大學部開的課經常有上百人修課,2年前,他在課程大綱宣告「機車學生不要來」,很多人封他為「機車教授」;還收到家長來信批評:「你不懂孔子有教無類的精神,你不配當老師!」
(中央社記者林紳旭台北7日電)台灣大學校長楊泮池今天說,學生應培養基礎能力,「假如沒有能力,22K仍是太高」。
台灣大學今天在綜合體育館舉辦入學日暨家長日活動,楊泮池會後接受媒體訪問「22K」問題時,做出上述表示。
楊泮池說,鼓勵學生培養自己的能力,起薪不是問題,只要有能力,薪水很快就會增加。
他表示,大學是學習多樣性和可塑性的地方,學生的基本能力要夠強,要有溝通和邏輯思考能力,能去分析問題。102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