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v 16 Sat 2013 20:28
2013 平安夜 聖誕特餐 聖誕烤雞
- Nov 10 Sun 2013 20:53
我就是品牌小旅行~石門山、梨山、108K與福壽山
- Nov 04 Mon 2013 19:57
轉貼_號稱美食天堂,台灣卻作賤做出美食的人
「鼎泰豐炒飯加醬油多50元」的議題引發一陣討論。庶民角度出發的「只是醬油多50元太貴論」,現在看來幾乎被知識份子的「專業技術有價論」車爆了,我基本上還算認同後者的說法。我不清楚鼎泰豐的定價策略,但我猜想可能也沒那麼細緻(考量到師傅技藝)吧:說不定只是主事者認為多「50元」看起來比較有鼎泰豐式的「往上跳一格」的感覺,就像加魯蛋、大碗多10元,就是一般麵店當前「往上跳一格」的感覺。
最近我第一次吃到吳寶春技術指導的酒釀桂圓麵包,雖然只有一小塊,但我認為其價格算有道理。我也很快就聽到一同分食者「(材料)成本不到10元吧」的評論。這樣的麵包材料成本當然不只10元,他們顯然是因為不下廚而「不知米價」。他們在討論中也展現出一種素樸的、有點馬克思味道的觀點:材料費、水電瓦斯、工資、房租,往上加個一點點利潤,才是合理價格。
那一個麵包的價格,三百五的樣子。鼎泰豐的炒飯加醬油,兩百五的樣子。大學教授的課本薄一點,打個折,也是這種價格。但很少有人會這樣質疑:「紙的成本才三四十、了不起五六十,為什麼賣那麼貴?」多數人認為課本的定價不能只看紙,而是要考量其中的「知識技藝」。那是做為「手藝人」的大學教授之技術成果,我們基於對其技藝的尊重,「應該」接納這樣的定價。
這是種「道德美學」價值觀:我們認為「應該」的價格,不是市場機制產生的價格,而是一種服從組織尊卑體制的價格。我們就是尊敬某些手藝人,不經成本分析就覺得那昂貴是合理的。但我們也瞧不起某些手藝人,認為他們是低下的,他們的手藝價值可以被忽略,其價格必須經過完整的成本分析批判。
食物方面的手藝人一再陷入這種困境,不論他們多有成就,拿了幾個世界冠軍,米其林有幾星,在台灣人的眼中,他們還是「應該」只拿「工資」而不是「知識技藝展演費」。我們號稱是最熱愛美食的文化,卻也習慣作賤美食手藝人。
- Nov 02 Sat 2013 18:39
轉貼 逼鼎泰豐不賣「昂貴」的醬油炒飯 消費者賺到了什麼
去年九月底,作家劉克襄寫了一篇《我想吃便宜的滷肉飯》,描述他對滷肉飯漲價生氣了好幾天,讓原本要將一碗64元的滷肉飯漲到68元的鬍鬚張,最後不得不取消漲價。他的說法是:「這款食物係來自勞動階層,來自那最卑微只求溫飽的地方。滷肉飯是貧窮人家用最少錢,還可吃得到最飽足的食物。」
那時候,我只是覺得很納悶,當美國的平民美食都能發展成像是麥當勞這樣的全球性大企業,難道我們台灣的平民美食,就只能維持一碗25元的路邊攤形象嗎?如果鬍鬚張的確很用心在發展自己的企業,制定標準作業流程,讓美食可以大規模量產,即使成本比較高,難道我們不應該去支持這樣認真的企業?
今年十月,鼎泰豐決定,如果炒飯要加醬油,要加收50元,中國時報對此進行分析,加醬料的成本不過1.3元,怎麼可以收到40倍?而多數民眾一看也覺得不合理,加點醬油怎麼收費高到可以買下一個便當?
就在吵雜的討論聲中,偶然看到朋友分享一篇作家何穎怡在2007年所寫的文章,將鼎泰豐隱藏版的醬油蛋炒飯寫得相當吸引人,讓我也興起一股衝動,就算貴又如何?如果真能品嚐到絕世美食,我錢也付得心甘情願。況且兩百元左右的一盤蛋炒飯,並沒有像是一碗上萬元的牛肉麵,貴到我連嘗試的意願都沒有。
只是,沒想到在壓力之下,鼎泰豐的決定卻是以後不再接受加料的要求,只賣原味的炒飯,讓我坐在電腦前面感受到還沒品嚐過的美食就此在世界上消失的惆悵。
- Oct 27 Sun 2013 20:23
日月潭朝露碼頭、合歡山雲海
- Oct 23 Wed 2013 19:29
轉貼_有時候不要在快下結論,因為你不知道別人正在面對什麼
一位醫生在接到緊急手術的電話之後,以最快的速度趕到醫院,並用最快的速度換上手術服。當他朝手術室走來時,焦急萬分的男孩的父親失控地對他喊道:“你怎麼這麼晚才來?你難道不知道我兒子的生命正處在危險中嗎?你難道一點責任心都沒有嗎?”
醫生淡然地笑著說:“很抱歉,剛剛我不在醫院。但我一接到電話就以最快的速度趕來了。現在,我希望您能冷靜一下。這樣我也好去做我的工作。”
- Oct 13 Sun 2013 20:31
綠茶南投清境埔里慢慢遊
綠茶還沒去過埔里時 對埔里的硬像 就只有酒廠 @@
後來有朋友帶我去吃了埔里在地裁有的刺蔥
為之驚豔!!!!
刺蔥醬油豆腐 超級好吃!!!
後來綠茶我還將刺蔥和牛排搭配著吃 也是很搭內!!!!!!
- Oct 06 Sun 2013 19:16
撒奇萊雅族火神祭 燒屋喻重生
〔自由時報記者花孟璟/花蓮報導〕一百多年前在奇萊平原上稱雄,撒奇萊雅族在清光緒四年的加禮宛事件,與聯合抗清的噶瑪蘭族、撒奇萊雅族慘遭鎮壓,族人四散、隱身在阿美族部落生活,最近十年恢復傳統祭典「火神祭」,昨在花蓮撒固兒部落祭祀廣場盛大舉辦。
火神祭昨傍晚日落後,部落耆老黃金文擔任主祭,穿著紅、綠、黑、藍、白衣使者點燃火把,模擬當年清兵與部落族人交戰,部落慘遭焚毀場景,祭典最後把豐盛供品送入祭屋,以火燒屋,代表部落將從烈火中重生。
在加禮宛事件前,是北花蓮奇萊平原最大族,漢人勢力進入東部之後,原居蘭陽平原的噶瑪蘭族也被迫往南遷到花蓮,兩族人不滿漢人剝削、侵佔田地,攻擊漢人商賈及軍營,清光緒四年的加禮宛事件,二族慘遭滅族,倖存族人逃往縱谷、東海岸隱入阿美族部落。
九十六年撒奇萊雅族證明成為原住民第十三族,部落耆老決定把當年慘被清兵凌遲頭目古穆‧巴力克夫妻為「火神」,並舉辦火神祭,在祭典中重現清兵火攻部落場景,最後把供品放進主祭屋中,連祭屋全部燒掉,要把祖靈送回天上。
耆老黃金文說,撒族有身分登記者僅有七百八十七人,過去五年來一直是全國人數最少的原住民族,直到最近才超越邵族,成全國第二小的族,也希望若還有阿美族身分,尚未登記回撒族者盡早回歸。